2007年4月25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十五版:旁听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芦花深处传来的声音

  西溪湿地,塘连塘,坎连坎,地形像迷宫,当年日本鬼子到了芦苇荡口,就不敢再进去了。
  但这里的每一口塘,每一道坎,每一座庵,每一个传说,都无比清晰地刻在蒋村农民老沈的脑子里。

  口述:沈庆漾 整理:真柏

  骑自行车满大街淘书
  杭州西溪湿地,塘连塘、坎连坎,就像迷宫一样,地形特别复杂,不熟悉此地的人若走进去恐怕不一定出得来。听村里的老人讲,当年日本鬼子来的时候,走到西溪的芦苇荡边上,就不敢再进去了,怕进去之后迷路,小命保不牢。
  不过西溪的地形再复杂,在我的心里面却是煞清爽的,因为我已经研究西溪整整10年了,这里的每一口塘、每一道坎、每一座庵、每一个传说,都装在我的脑子里。
  我是杭州蒋村深潭口村蒋家南兜一名土生土长的农民。1997年,省旅游文化研究会成立杭州西溪旅游文化研究组,我作为蒋村本地人,有幸成了组员。接下来的两年里,研究组连续召开了两次西溪开发研讨会,就是这两次研讨会,激发了我对西溪历史和文化的浓厚兴趣。我突然发现,原来我们蒋村的历史这么有意思啊?于是我就产生了要系统研究一下西溪历史的想法。
  为了收集有关西溪的资料,我几乎跑遍了杭州所有的书店。有一次,我骑着自行车从南山路一直寻到鼓楼,都没有找到我想找的书。我不死心,又从鼓楼向北,一路继续寻到德胜,总算被我发现了一家书店,里面有跟西溪历史相关的书籍。
  那是一套名为《武林掌故》的书籍,整整6函240本,翻开目录一查,里面有6本反映西溪历史的书。当时我真是兴奋煞了,赶紧翻到后面看价格,一看,心都冷了半截:要整整6500元呢,相当于我好几个月的工资。可是我实在太想要这几本书了,怎么办呢?我就跟书店老板商量,能不能就买西溪这几本?书店老板是从医大退休的一位教授,姓徐。他摇摇头说:“这套书要是拆散了,我就没用了,肯定卖不出去的。”
  我不甘心,隔几天就去一趟,买不到翻翻也好的。这样一共跑了有30来趟吧,徐老板最后终于说了:“老沈啊,我活了这么大年纪,像你这么执著的人我还真没见过!”结果,我以每本200元的价格先买了其中的2本。之后,等发工资了,我又去把另外几本也买了回来。其中有本《西湖百景》,里面有不少反映西溪风光的珍贵图片,现在这本书已经成孤本了。
  有了这几本书,我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起来。书里面有很多古文,还有不少繁体字,究竟是啥意思我搞不懂。怎么办?查字典呗!有段时间,我专跑图书市场,什么康熙字典、古文字典,凡是我觉得有用场的字典,都买了回来。连我老婆也觉得奇怪,以前从来不读书的老公,怎么突然用功起来,好像半个魂灵儿都掉进书里去了?

  划着船到荡里种芦苇
  把《武林掌故》中那几本有关西溪的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之后,西溪的情况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了。书中描写的有关古西溪的自然美景,特别是秋天芦花满荡的情景,给我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当时我就想:要是能把那些自然景观都恢复起来,就好了。
  于是,从1997年开始,我动员了几个要好的村民,一起在荡里种起了芦苇。起先只种了6分田,种子全部是从湖边的野生芦苇地里采集来的。之后,每年扩种几亩,就这样越来越多,没几年工夫就发展到了20多亩。
  种芦苇当然是蛮辛苦的,你想想看,要跑到芦苇丛里收种子,还要划着船到处播种子,日头晒、虫子咬,这滋味只有自己晓得。但是看到芦苇一片片地长起来,开心啊。吃点苦倒没啥,关键是还得不到理解。有的村民说:“老沈是不是吃得太空了?整天种芦苇,芦苇种起来有啥用场?”有些村民要养鱼,宁可让荡空着,也不许我们种芦苇,我们前脚种上去,他后脚就拔掉了。
  不理解我,那我就做他们的思想工作,我对他们说:“如果芦苇都长起来了,我们这里的风景肯定会变得很美,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虽然芦苇是我种下的,但今后西溪要是搞旅游开发,政府有补偿款的话,全给你们,我一分钱都不要。”
  后来,乡党委和乡政府知道此事后,非常支持我。有一次,乡领导专门组织了50多名机关干部,大张旗鼓地种下5亩多的芦苇,这对我是最最有力的声援和支持啊。
  当时西溪的水质不太好,芦苇荡里漂满了垃圾。于是,我就动员村里的几位老党员、老队长,成立了一个“深潭口环保小组”,每天划船到芦苇荡里去捞垃圾。沈阿毛、蒋茂荣、蒋法根,这几位都是七八十岁的老同志了,风雨无阻整整坚持了3年。起先我们都是义务劳动的,后来乡里支持我们,每年给我们1000多元的补贴。他们为啥愿意做这样的事?你可以听听他们自己的话:“只要对今后开发有帮助,对老百姓生活好起来有好处,我们辛苦点也高兴的。”凭得全是觉悟啊,真不简单。
  从1998年开始,政府对西溪逐渐重视起来,来这里参观的人也慢慢多起来了,特别是到了春天,很多市民都跑到这里来踏青。有客人来参观,乡政府都让我去参与接待。
  为了招待好客人,我自己动手将一条水泥船改造成仿古船。这条船是我按照历史资料上记载的样子仿造的,船上的钢架电焊全部是我自己焊的。其实做这种活我并不内行,为了焊这条船,我的腰上生满了疮,现在都还有疤痕呢。
  就这样,我陆陆续续地焊了近半年,终于大功告成。之后乡里接待各方来客,都喜欢坐我这条船。
  2002年,我开始尝试为恢复秋雪庵做点事情。1958年,别处发生火灾,因重建需要建筑材料而把秋雪庵拆毁。庵的遗址位于周家村三组,是这个村里最差的一块地,村里41户人家每户都有份。于是,我一户一户地做大家的工作,最终以每年500元一亩的租金,把这块面积为3亩的土地租了下来。然后我按照《西溪志》上的记载,在遗址上搭建了3间茅草屋。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来游玩,甚至有一次,市领导都来这儿开会呢。

  盼望立法保护西溪湿地
  随着西溪湿地影响的慢慢扩大,杭州市委、市政府也对湿地的保护给予了高度的重视。2004年,西溪湿地的保护和开发终于得到了实质性的推进。政府对西溪这么重视,我开心哪,力所能及地为开发西溪做点事情的劲头,也越来越足了。
  西溪湿地要全面开发,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村民肯定是要搬出去的。说老实话,当时真有点儿舍不得,但是想想西溪的前景,我们还是应该大力配合。为了将我们这些农民安置好,政府还专门开发建设了西溪花园和蒋村花园,并且给了我们很好的安置政策。
  凭良心说,对西溪的开发是个历史性的转变,而且肯定会越来越好。要是当初政府不重视,光靠我们几个农民自己小打小闹地弄弄,倒真是弄不出什么名堂来的。如今西溪湿地成了杭州的“第二西湖”了,我们蒋村人也感到光荣啊。
  现在保护西溪、管理西溪的工作已经有专门的部门在从事了,但我的西溪情结依然不变。我现在正在做一些与西溪文化有关的调查和收集工作。比如龙舟文化,是我们蒋村的一大特色,也是西溪文化的重要部分,去年我就专门组织了一帮人对龙舟文化进行考察,还根据考察得来的资料自己动手做了3艘龙舟的模型,全部是用香樟木雕刻的。
  去年我又担任了西溪文化研究会戏曲分会的常务副会长和武术分会的秘书长,感觉责任蛮重的。我这个人文化不高,做这些事情全凭兴趣,我想多搞点活动,通过活动,可以让西溪的影响再扩大一点吧?
  如今,市人大已经在着手调研有关立法保护西溪湿地的事情,如果能够制定出有关的保护条例,从法律上对西溪进行全面的保护,这可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啊。我想,接下来我又有事情做了,我得为立法保护西溪湿地做宣传,让这部法规早日出台。